
SERVICE PHONE
363050.com发布时间:2025-10-13 17:42:32 点击量:
爱体育,爱体育官网,爱体育APP,爱体育APP下载,爱体育下载,爱体育网页版,爱体育电竞,爱体育百家乐,爱体育百家乐,爱体育真人,CBA,CBA赛程表,CBA直播,NBA,NBA直播,UFC格斗
五年砥砺奋进,让一份规划从蓝图变为现实,让各项创新从探索走向成熟。在“十四五”收官之际,福建气象事业交出的答卷里,既有全省层面科技赋能、服务提质的扎实成果,又有四座城市试点先行、打造标杆的亮眼突破。本版聚焦这份“全省出彩+试点出彩”的成绩单,看气象力量如何为八闽发展筑牢屏障、注入动能。
回望这五年,福建气象的“硬实力”持续跃升:“陆海空天”一体化观测网络实现全域覆盖,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站平均间距缩至6.98公里,台风路径24小时预报误差降至60公里,24小时暴雨预报技巧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省级气象大数据云平台让智能算法成为“观云测天”的关键手段,13部X波段天气雷达组网运行,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突破75分钟。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不仅夯实了气象现代化的根基,更让“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从目标变成了公众可感知的日常。
而更具突破意义的,是福建气象试点建设的“先行之为”。“数智气象赋能‘数字福州’”纳入全国试点,让气象数据深度融入城市交通、应急管理、生态治理,成为“数字福州”的重要支撑;厦门成为全国首个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城市,从观测设备升级到服务模式创新,构建起全链条高质量发展体系;莆田率先启动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试点,推动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应对机制,促进气象深度融入莆田经济社会发展,赋能木兰溪流域系统综合治理;晋江聚焦民营经济发展需求,定制化推出企业气象服务方案,为纺织、鞋服等产业规避气象风险、降低生产成本。这四个试点,不是简单的“单点尝试”,而是从不同维度探索气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路径,为全国气象事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福建经验”。
“十五五”的历史新起点即将到来,福建气象的发展蓝图已徐徐展开。期待这份来自“十四五”的成果积淀与试点经验,能持续转化为新的发展动能,让气象科技更智能、服务更精细、保障更有力,在守护公众平安、助推福建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从沿海的狂风巨浪到陆地的暴雨洪涝,从广袤农田的耕种节律到繁忙港口的船舶往来,气象风云变幻时刻牵动着民生冷暖与经济发展脉搏。
“十四五”期间,气象工作者凭借精密监测、精准预报和精细服务,从战略布局到攻坚落实,再到发挥成效,一步步将宏伟蓝图变为实景图,成为福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五年间,在中国气象局与福建省委、省政府同心携手高位推动下,福建气象事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开启了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早在规划初期,2021年,中国气象局与福建省政府签订了新一轮合作协议框架,一系列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举措迅速铺开——
这是承载期待的福建气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气象工作在保障民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持续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省委书记周祖翼2024年、2025年连续两年亲临气象工作一线调研指导,极大鼓舞了全省气象干部职工的奋斗热情;省长赵龙与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共商推动海峡气象科技创新工作,为福建气象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这是千帆竞发的福建气象:省、市、县各级政府制定实施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保障体系。中国气象局出台支持气象服务保障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7条措施,为福建气象事业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这是欣欣向荣的福建气象:福建气象事业投资到位,财政保障率稳定在92%以上、地方财政兜底率87.5%。坚实的保障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研发以及人才队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是守护民生的福建气象:五年来,累计发布多灾种预警和风险消息近44.1万条,综合人口覆盖率超99%,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升至93.4分。通过高级别预警信息电话、“闪信”推送、微信机器人、卫星终端等多种手段“叫应”服务36万各级防汛责任人;海湾、海岛、码头及马祖、乌丘、金门航线的能见度、风等要素预报,助力海上搜救成功率提高15%,渔业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了20%。
科技创新是气象事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十四五”期间,福建气象部门在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建设方面成绩斐然。
在气象观测体系建设上,构建了“陆海空天”一体化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实现了对天气系统的“全要素、全链条、全周期”监测。
2024年8月14日,南安市气象局为载人级自动驾驶飞行器“成功号”首飞提供保障服务。图:叶晓春 文:蔡一琳
——2542个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站,平均间距达到6.98公里,如同密布在大地上的“神经末梢”,实时感知每一处细微的气象变化;
——3个高空气象自动观测站、8部新一代天气雷达、22部风廓线个海洋浮标等设备,更是让福建气象观测的“视野”扩展到了空中和海洋;
——沿海地区和台湾海峡陆续建设多个海洋气象自动观测站和海洋浮标,实现了海洋气象观测由近海向远海延伸,填补了台湾海峡及周边海域的气象监测空白;
——全国首部S波段相控阵双偏振天气雷达在闽侯投入运行,精准探测降水粒子的相态和结构,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提升30%。
——台风路径预报24小时误差缩小至60公里,较“十三五”末减少10公里;暴雨预警准确率达98%,提高了5个百分点;
——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至60分钟,智能网格预报空间分辨率达到1公里、重点区域精细到百米级,风能太阳能短期预报时效提升至14天;
——聚焦预报算法、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机理和预报业务平台智能化升级,做大做强智能网格预报核心技术体系,特别是自主研发的“福建OTS算法”持续迭代发展,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目前已在26个省份推广应用,并助力预报团队在第三届全国智能预报技术交流大赛中获团体第一名。自主研发的极速外推分钟级降水预报技术,使高级别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提前量提升至60分钟以上。2023年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评估中,福建省预报预测综合指标排名全国第一。
当前,福建气象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点的突破,进而实现系统性提升。
省部共建海峡数字气象创新研发基地,作为立足福建、辐射海峡两岸、面向全国的气象科技创新高地,构建起“1个核心基地+N个联合实验室”的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围绕海峡两岸气象灾害联防、人工智能气象预报、海洋气象观测技术等6大方向开展攻关,设立第一批科研项目58项,培育出一批标志性成果。
4月29日,在福州举办的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气象分论坛向公众展示无人陆地探测器。图文:姚梦圆
依托该基地,福建在人工智能气象预报模型和数值模式本地化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省级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存储容量13.238PB,部署核心算法146个,形成数据加工、质量控制、智能分析完整技术链。
“十四五”期间,福建气象部门以“大服务观”高质效助推发展,服务覆盖国民经济40余个行业,充分发挥趋利避害、赋能增益作用。
5年来,福建特色“1262”防汛联动机制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提前12小时划定防范重点区、提前6小时预置救援力量、提前2小时转移人员,为防御台风、暴雨等各类气象灾害赢得宝贵时间,有效保障了城市运行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024年6月,松溪县吴山头村因持续强降水面临山体滑坡风险。得益于“1262”防汛联动机制,相关部门提前预置救援力量,成功转移30户、52名村民,无一人伤亡。
截至目前,福建气象部门已建立面向42个部门的气象服务台账,与多部门联合发布山洪、地质灾害、道路交通安全风险预警与影响预报。特别是在地质灾害预警中,气象部门融合雨量监测与地质环境数据,有效预测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
9月11日,在建宁县溪口镇枫元村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种粮大户李德平趁着晴好天气割除水稻父本。
气象服务的“建宁模式”在“十四五”期间仍在升级,依托国省市县四级专家联盟技术支撑,打造出一套从田间到产业链的全链条气象服务体系,建宁水稻制种因气象灾害导致的减产幅度降低了15%,农户的钱袋子更鼓了。
2023年8月23日,漳州市平和县气象局科普志愿者在芦溪镇向稻田种植户科普气象知识。图文:卢达鹏
福建省气象局联合省农业农村厅打造“1+6”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气象保障;与保险机构合作推出44种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累计提供风险保障23亿元;建设鲍鱼、大黄鱼、牡蛎、河豚等特色气象服务示范基地,精细化服务渔民、养殖户7万户,累计减损超亿元。
五年间,气象保障海洋强省战略稳稳落地,并深度嵌入能源生产、传输、消费全链条。
远洋气象导航服务拓展至132条“丝路海运”航线艘次远洋船舶提供服务,为过往船商每年减少运行成本近亿元。水电调度中,为全省12座各型水电站提供精准决策支撑,水能利用效率提升20%。电网保供方面,联合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研发覆冰、舞动、雷击等输电线个县(市、区)定制“日用电量气象预报模型”,保障电力供应安全稳定。森林防火领域,自主研发森林异常热点监测系统,火点识别准确率达80%,提升监测时效;联动电力部门构建输电线路山火预警模块。
2024年6月,闽江流域持续性暴雨期间,“闽浙赣粤气象联防协作区”每日开展两次联合视频会商,共享126组雷达、卫星及雨量观测数据,协同发布流域洪水气象预警,为闽江、赣江、韩江等跨流域水库联合调度提供统一决策依据,成功将闽江干流最高洪峰水位削减0.8米,避免了下游3个县城的紧急转移。
依托海峡数字气象创新研发基地,福建与台湾气象机构建立常态化技术交流渠道,每年举办“海峡气象科技论坛”,共享台湾海峡海雾、台风等观测数据。2024年台风“格美”影响期间,双方通过专用数据通道实时交换台风路径、强度及风雨预报信息。针对马祖、金门等离岛,福建气象部门专门开通“两岸气象预警专线”,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2024年为金门供水工程、马祖输变电项目提供气象保障服务32次,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安全。全国首创“两岸气象领域标准共通共研机制”,获评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举措。
福建气象部门自主研发的“知天气”APP用户突破400万,防灾减灾、气象景观及“茶旅荐游”特色服务产品尽在“掌”握。蓝眼泪、雨雾凇等景观预报,让公众有了满满的获得感,仅平潭蓝眼泪带动旅游收入年均增长40%。福州市气象局开发低空方向精细化至10米分辨率的预报产品,助力无人机飞行动态优化航线,避开天气影响区域。以“闽投一号”深海养殖装备为试点,探索武夷山地灾巡检、林火防护、文旅观光和茶园植保等低空气象保障应用场景,拓展服务边界。
8月14日至17日,三明市将乐县气象局为福建省青少年赛艇锦标赛提供保障服务。图文:谢少轩
《福建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福建省气象灾害防御办法(修订)》《福建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等法规和规章颁布实施,为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强化社会管理,气象行政审批实现全程网办,审批时限缩短50%。推进气象行业统筹发展,气象等12部门联合印发《福建省气象探测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和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实现6000多个站点数据交换共享,8个行业50个融合数据集产品上架大数据交易所,气象资源价值加速释放,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挺立奔腾不息的闽江潮头,以智慧为帆,以责任为桨,福建气象事业“十五五”规划的宏伟蓝图已徐徐展开。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冯玲表示,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服务社会为己任,打造开放协同的海峡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构建以人工智能深度应用为特征的数智化气象业务、服务和治理新业态,不断提升气象保障能力,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提供更加坚实的气象支撑,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8月1日,福州市遭遇强对流天气侵袭。市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在接到“内涝风险”气象服务场景平台发出的预警后,迅速锁定重点积涝区域,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赶赴鼓楼区积水点开展清淤排涝作业,用最短时间便排除险情,恢复道路通行。
“有了气象数据的助力,福州城市排水防涝应急处置效率提高50%以上。”市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工程师林冰表示。
“十四五”期间,福州气象部门聚力打造资源高效利用、数据充分共享、流程高度集约的数字气象业务体系,围绕城市运行安全,打造交通、暴雨积涝、地铁等8个“气象要素×”数字应用场景,并将相关数据嵌入各部门的指挥系统,实现气象服务智能化、自动化和便捷化,提高服务的效率、质量。
2021年12月,全国首部S波段双偏振相控阵天气雷达落户福州市闽侯县大湖乡雪峰村。图文:王柳君
为有效应对极端天气挑战,福州市气象局长达15年持续迭代升级市县一体化智慧气象综合平台——“气象精灵”,逐步建立起“有机制、有算法、有平台、有应用、有评估”的全链条数字气象服务体系,研发出集计划任务设定、自动触发响应与人工交互于一体的气象智能体,推动气象服务由“经验驱动”向“智能驱动”跃升。
当前,预报预警业务已由传统的预报员主导转变为平台智能引导,全面提升业务智能化水平,智能网格预报平台格点要素协同速度提升约13倍,100%常规业务全自动化、70%的决策产品智能化,减少40%的人力、60%的业务工作量,预报员科研时间由20%增加到60%。
福州气象部门将被动抢险变为主动防灾,不断探索大城市现代化运行和治理的新路径。今年3月,中国气象局批复同意《福建省福州市数智气象赋能“数字福州”建设试点方案》。福州气象部门对标《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提升“气象精灵”平台智能化水平,个性化、智能化创新应用场景向更多领域拓展延伸;建设一批“事件模拟—趋势推演—智能决策”的“数据要素×”典型数字应用场景。
7月5日至12日,台风“丹娜丝”影响福州时,“气象精灵”中的“地铁”数字应用场景,依据站点降水数据和水位警戒数据阈值,自动向相关区域的平台、手机短信和电话发出报警,并联系相关负责人将地铁气象风险预警响应速度再提前5分钟。福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收到气象风险预警后及时采取短暂关停措施,有效减少经济损失。
7月19日,福州气象部门通过“气象精灵”数字应用场景综合研判发现,次日强降水过程可能导致福清水库出现超库容风险,主动提醒相关部门开展针对性调度,有效规避了强降水带来的不利影响,保障了库区及周边群众安全与基础设施稳定。
根据计划,福州市气象局将利用三年时间完成试点工作,为全国气象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为福州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气象保障。
9月8日,在厦门举行的第七届“丝路海运”国际合作论坛发布“丝路海运”十大建设成果,“智慧气象港航保障服务产品上线” 入选。
2024年9月以来,远洋气象导航服务为“丝路海运”提供船舶气象预报、航路规划、航速选择等精准建议,实现航线海里。
从“丝路海运”海洋气象自动观测站、“丝路海运”志愿气象观测船队,到首批覆盖“丝路海运”码头的桥吊气象站网建成投用;从超高性能摄像头单机180°目标海域的监测扫描,到秒级分辨率的浪高快速识别……厦门港口气象水文监测的广度、精度与智能化水平得到多维度提升,为港航关键生产环节提供了有效的实况监测产品。
“十四五”期间,厦门气象部门聚焦船舶近海航行、港口作业、陆路运输、海上交通管制、港口工程五大核心场景服务需求,打造集服务和联动于一体的海陆联运气象服务平台,汇聚12个部门、20余家企业的5000余万条数据,实现临灾预警与监测告警的快速推送,通过动态气象预警与防御联动、动态气象告警与应急联动,将气象数据与场景安全阈值、作业标准及防御处置精准匹配,实现了“气象条件—作业决策”的精准联动,在近海、港口、腹地陆路运输方面打造全链条气象服务体系,也是服务海洋经略的缩影。
不仅如此,厦门还打造了覆盖全域、立体协同的气象监测网络。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386个区域气象自动观测站,初步实现了村居全覆盖,为精细化治理打造良好的数据基石。
依托国债项目,市气象局建成“丝路天彩” 数字气象业务平台、“天语”气象服务系统等,以数智气象为抓手,主动融入城市大脑、应急管理、海事、航空、交通等多个外部系统的数据,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其与气象服务融合,实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的多维合力,在全国首推“数字预报岗”,使预报流程自动化率提升至95%,构建起更加智能、更具韧性的气象服务保障体系。
鹭岛之上、深海之间,处处可见细致如微的气象保障服务:微信小程序实时发布“厦金同城生活圈”预报预警信息;“可施工窗口期”预报为某粮食码头船舶最后7000吨粮食赢得了抢卸作业的关键时机;厦金大桥(厦门段)新建的激光测风雷达,助力工程建设有效规避大风等危险天气对高空吊装、焊接等关键工序的影响;82期专题预报涵盖风速、风向、降水等要素,保障厦金大桥钢沉井精准着床……
美丽的海洋、优美的岸线、繁忙的港口,既是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的生动注脚,也见证着气象工作者大力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持续促进人海和谐的执着追求与不懈奋斗。
木兰溪,这条蜿蜒105公里的莆田“母亲河”,从曾经的洪水肆虐,到如今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这背后,是气象部门以科技之力、创新之智,构建起一道全天候、全覆盖的安全防线。
曾经的水患给当地居民留下难以泯灭的记忆。城厢区华亭镇西沙村村民林进山表示,当年木兰溪的“凶暴”令人畏惧。荔城区玉湖路市民陈晓萍回忆道,“这里水患比较多,几乎一到梅雨季节就发大水。每次洪水一来,家家户户都用木桶转移物品。”“半夜洪水就上来了,超过一人高。”莆田市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管理处副主任吴俊伟说。
从“治水患”到“谋长治”,气象监测织就天罗地网。紧扣木兰溪流域治理需求,莆田气象部门布设了119个气象监测点,雨情实时监测实现全流域覆盖。这些监测点如同敏锐的“触角”,实时感知着流域的“呼吸脉搏”。监测网络采用“分段治理”理念:上游布设大气负氧离子监测站和小气候观测网,强化生态气象评估能力;中游聚焦短临预警与山洪风险模型,智能网格预报精细至2.5公里;下游及河口区域配置激光测风雷达、毫米波测云仪等设备,显著提升气象保障能力。
从“筑防线”到“护安澜”,精准预报预警筑牢防灾减灾堤坝。2023年7月20日,台风“韦帕”外围环流影响莆田。仙游县气象局提前251分钟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准确指向钟山镇、榜头镇等重点区域。相关部门迅速行动,组织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排险,实现全市无人员伤亡。近年来,莆田暴雨预警命中率已提升至98.3%,地方政府能够根据气象预报预警及时划定防范重点区域、组织群众转移。
从“单兵作战”到“协同共治”,创新机制提升服务效能。2022年,木兰溪流域气象服务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实现了流域专业气象预警机构从无到有的突破。随后,“莆田惠民宝”APP上线气象服务模块,市民可随时随地掌握天气动态。同时推动出台《莆田市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办法》等地方法规,木兰溪生态环境气象预警平台随之问世。
从“试点”到“示范”,高质量发展按下“快进键”。2023年,莆田被中国气象局纳入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城市。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矩阵落地城厢、仙游,47个气象自动观测站完成升级,智慧气象保障工程全面铺开。“全市一张图、全域数字化”平台整合了气象监测、灾害预警、防雷安全监管等模块,实现多部门协同风险研判与应急联动调度,推动气象服务从“主动靠前”向“全面融入”转变。
如今,木兰溪流域已形成“上游生态保障、中游防灾减灾、下游溪海融合”的气象服务新格局。莆田气象部门用科技之力守护着木兰溪的安澜碧水,为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提供了“莆田样本”。
8月20日,泉州市气象局与晋江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将从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气象保障能力提升等六方面深化合作。晋江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明元表示,民营企业对气象服务需求旺盛,将进一步加大对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强化项目支撑保障。
作为全国首个县级气象服务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试点城市,晋江正通过高位推动战略部署、多维构建服务体系、精准赋能企业发展三大路径,探索以气象现代化助推民营经济提质增效、并与县域发展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高位推动下,晋江气象服务的战略定位持续升级。今年年初,晋江市委、市政府将气象服务纳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核心战略,试点工作不仅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与民营经济强市年度工作要点,更被列为“123”争先进位全国示范类工作目标,市政府还专门出台试点实施方案,市领导三次专题调度推进情况,协调解决难点问题。
跨层级、跨部门协同,为试点工作注入强劲合力。做好全国首个县级气象服务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多项气象监测设备纳入福建省、泉州市“十五五”专项规划。泉州市气象局与晋江市政府、福建省气象服务中心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气象、工信、金融监管等12个部门明确分工、协同作战,高效推进企业需求调研与服务产品研发。
在服务体系构建上,晋江市气象局完善气象智能监测“一张网”,以“晋心晋力”营商服务品牌为抓手,助力营商环境优化。联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形成“一企一策”服务清单;初步构建民营企业、工业园区气象服务平台;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气象资料办理自助服务机,纳入营商环境建设要点。针对企业仓储痛点,自主研发回南天气象服务指数,减少湿敏材料损失。
聚焦企业、园区、城市三大维度,晋江气象服务正全面融入民营经济发展各环节——
针对企业需求精准分类,非需不扰,“刚需”预警一键直达。针对鞋服产业设计与生产需求,率先在县域开展气候预测核心技术研究及应用,研发全球、全国逐月气候趋势预测产品,助力鞋服集群全球化布局。
围绕园区安全保障,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为龙头企业园区及永佳智能装备产业园等专精特新园区制定“一企一策”服务方案;与经济开发区、园区办合作,打造智慧物联感知气象服务新模式。
在城市发展融合上,气象服务深度融入晋江“以赛兴城”战略,基于户外体育赛事气象指数,为多场大型赛事提供精细化保障。推动“工业+旅游+气象”业态发展,将气象信息融入“云游晋江”平台,提升文旅品牌附加值。同时,联合市科协印发社会化气象科普机制指导意见,联合市科学技术局推出“惠企先锋”计划,依托市劳动模范协会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与文旅集团共建社会化科普机制,切实提升企业防灾意识。